【资料图】
本报讯(记者王斌)顺义区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制度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,以实现城市发展有空间、有余量、有弹性、有储备,形成全天候、系统性、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。
统筹城市空间韧性建设。统筹考虑多灾兼顾、就近抵达、有效疏散,赋予公园绿地、广场、公交场站、学校操场、体育中心等场所应急避难的新功能。目前全区现有312处应急避难场所,其中纳入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管理的137处,分布于25个街道镇区,最大容量为96.41万人。
多举措强化城市工程韧性。进一步巩固供热、燃气基础设施条件;加快唐指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;编制《顺义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》,明确不同海绵功能分区海绵城市建设策略。截至目前,全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全区建成区总面积的28.15%。
同时,通过印发《顺义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(2022年修订)》及各类专项应急预案、建设顺义新城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、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等手段,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韧性。